第3部分(第3/4 页)
眼前这位黄大哥真是深有好感。 他非常的博学,虽及不上师傅,但或许是年纪尚轻的缘故,对很多事物的看法不如师傅那么悲观实际。 他语气温和,谈话含古盖今,事通中外,事事有他自己独特的见解。 偶而轻轻一笑,笑声是那么的轻亮,苏菁双眼渐渐发亮。
而黄英涛对这位苏姓小弟的印象也越来越好。 这真是一位富有灵性,悟性又奇高的小伙子。 不但言之有物,问的问题又总是能点到要点,恰到痒处。
两人越聊谈性越高,直到白晋拿了些书给苏菁,两人还是相约到街上茶楼继续秉杯高谈。
6、逛街
"苏公子……"
苏菁爽快的打断了黄英涛的话,"你叫我一声小青子就好了! 若是不介意,我也就称呼你一声黄大哥,可行?"
黄英涛微微一笑,细长双眼看似温和,却闪过一抹精光:"小青子吗?那为兄就托大,认了你这个小弟了。 不知贤弟是何时自广州上京的?"
"小弟才刚抵京不足一月。 没想到在京师,竟有一座这样堂皇高耸的教堂,真是长了见识了!"
"呵呵~朝廷对洋人的天主教一向是宽宏的。 只恨那教廷欺人太盛,竟妄想干涉我朝内政。 如今当今圣上虽仍不肯接见教廷来使,但朝中大臣早已议论纷纷,不少官员要求禁洋。 此间牵涉之广,早已超脱宗教与祭祀之范围。"
苏菁欲言又止。 黄大哥看似温和,但话语中却隐隐透出些许讽刺与精明。 原本一再提醒自个儿要维持低调,却终于忍不住开口:"禁洋?! 这岂不是因噎废食吗?!"
"哦~" 黄英涛挑眉一笑,深深的看向苏菁一眼。
"因噎废食?贤弟这话却是从何说起?"
苏菁此时已后悔的恨不得咬了自己的舌头去。 但话已出口,不如一吐为快。
"宗教只是百姓心灵上的一种寄托,祭祖其实也是。 两者并不冲突。 若教廷以此为由,欲干涉我朝内政,自是不该轻易妥协。 但据理力争也罢,协商交流也好,若因此就关上大门,不再与外界来往,岂不是平白的让自己落后于他人,被排除在世界的进步潮流之外?"
"此言差矣! 这位公子想必是未熟读圣人之言。 想我堂堂华夏大国,本就处于世界的中心。 洋人的奇妍技巧,用来打发时间,逗乐取笑足矣。 但我朝岂有任何落后于他人之处?真真是小人之言!"
一旁桌上一位老者,摇头晃脑的接了苏菁的话,狠狠批评了一番。
想苏菁在接受邬思道的教导之前,对所谓的圣人之言的确是一窍不通。 但此刻听了老者的偏激批评,霎那间不由得膛目结舌,说不出话来。
"此乃夜郎自大也!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我朝固然是巍巍大国,但自闭其关则自绝利源,夺民生而亏国计,尤不可也。 毫不可取。"
此人声音豪放有力,转头看去,却出自于一矮小书生。 年约三旬,身长不足六尺却略显横胖。 此时茶馆内早已纷声迭起,众人因着禁洋的话题,均放声大张言论。 黄英涛一见,连忙拉起苏菁的手,向那书生使了个眼色,向茶馆外走去。 之前批评苏菁的那位老者,虽有心与书生辩论,却被茶馆内其它人给拖住了脚步,只得作罢。
"在下庄亨阳,这位小公子年纪轻轻,却有此不凡见识,真是令人佩服。"
苏菁面上闪过一抹红晕,虽然急忙掩饰,但黄英涛却眼尖的抓到,暗自一笑。
"小弟苏青,只是些许浅见而已。 庄先生如此赞誉,真是不敢当。"
"其实两位所言皆金玉良言。 只叹现今朝廷上众要员,皆自恃为圣人弟子,低看了才技交流和通商的重要性,真是令人无奈。"黄英涛感叹。
"没错! 其实在下出身于福建沿海一带。 自幼即见沿海的渔民们,都甘冒大险,远涉至南洋交易。 虽朝廷屡下禁令,却屡禁不止。 想我泱泱大国,海岸线漫长 ,若能开通海路通商,那将是多大的一笔税收啊!"
苏菁点头同意。"庄先生,您讲的比我说的精辟多了。真该上书给皇帝才是。"
黄英涛也说:"庄先生大才,自当将一身才学报效国家。"
只见原本高谈阔论,神采飞扬的庄亨阳,一下子就缩水三尺似的,整个人都没了精神。"实不相瞒,我是康熙三十七年的二甲进士,后派至山东莱州潍县任知县 。此次是任期已满,回京述职。因潍县也靠海,我将老家的造船工艺引进了潍县,没想到却有人看上了那船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