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3/4 页)
开山鼻祖郭泉, 总行设在中环德辅道中。1966年,郭泉仙逝,第二代尚能“永安”,到第三 代便难以“安守祖业”。1985年,永安银行存款24亿港元,贷款16。1亿港 元,存贷比率高达67%,这是一个风险极大的比率。结果,一笔坏帐,使当 年产生2。8亿港元的巨额亏损。海托震荡,波及华资小银行,永安地位岌岌 可危。在这种情况下,郭氏家族接受恒生的注资重整,恒生控有永安50。3% 股权,永安实际上成为恒生的附属银行。 恒生最终扮演了红娘角色,待永安扭亏为盈后将股权协议售予大新金 融。1993年1月,永安正式归于大新旗下。大新在香港的分行增至53间, 以发行网计,在华资银行中名列亚军,排东亚之后。在香港华资银行多灾多 难的年间,大新是少有的得以迅速发展的银行之一。 永安银行前主席郭志权说:“实际上我们一早已看到本地小型华资银行 的未来路向,是一定要找一个 ‘大靠山’才能够在香港生存,否则,银行条 例对小型银行甚为不利,只不过我们没想到来得这么快虽然在我任内发 生这件事,但有很多因素并非人力所能控制,尤其是当时正闹银行风潮,很 多人对小型银行都没有信心,多间银行要政府接管。谣言及银行‘信心危机’ 令永银成为受害者。”
… 页面 91…
目前,郭氏家族仍持有永安银行的40%股权。 阿行进港 阿行是阿拉伯银行集团的简称。阿行于1980年在沙特的巴林注册,股东 为几个石油生产国。1984年资产总值110。6亿美元,存款87。5亿美元,税 前盈利1。07亿美元,总资产在所有阿拉伯银行中排11位,员工人均税前盈 利居首位(33。5万美元),被《银行家》杂志誉为“世界发展最快的银行”。 阿行的分行及办事处遍及欧美亚。香港作为新崛起的国际金融中心,早 已是阿行扩展的重要据点。80年代香港银行危机,为外资银行登陆香港创造 了有利的时机,国际大银行纷纷来港寻找收购对象,有石油美元为后盾的阿 行自在其列。 1978年,港府取消实行了10多年的限制,允许外资在港注册银行或设 立分行。外资银行虽实力雄厚,但缺乏地利。于是,收购当地银行或与当地 银行合股,成为一条捷径,可利用当地银行原有网点及客户,迅速开展业务。 阿行收购的是新鸿基银行。 新鸿基银行是港埠证券界巨擘冯景禧于1970年创办,前身为财务公司, 1982年获得银行牌照,改名为新鸿基银行,是当时第一间由财务公司升格为 银行的本地银行。 1983年9月港元风暴,中小华资银行陷入危机之中。9月27日,港府接 管清债无力的恒隆银行;10月2日,港府会同汇丰等数家财团,支持陷于困 境的新鸿基银行。 港府接管的问题银行,皆是债台高筑、回天乏力的银行。新鸿基的问题 还不算糟糕,得自寻出路。当时的出路也似乎只有一条,就是寻找大银行为 靠山,否则家族性的小银行无法在强手如林的香港生存。 经过漫长的商谈,1985年,新鸿基宣布接受阿拉伯银行的合作条件。阿 行以7亿港元收购新鸿基银行75%股权,冯氏家族丧失大股东地位,家族银 行悬挂阿行的旗帜。 阿行声称:由于新鸿基银行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国际金融能力,前途不 可估量。 新鸿基银行改为港基国际银行。拥有16间分行,与欧美国际银行有广泛 的业务来往。由于阿行的注资,港基银行顿时充满生机,1985年第一季度盈 利就超过1984年全年。冯景禧曾与阿行达成协议,将回购股份,使所控股份 接近50%。 冯景禧未盼到这一天。1985年8月5日,冯景禧脑溢血在温哥华猝死, 享年仅63岁。家族事业由其子冯永发主理。冯景禧虽壮志未酬,但由于港基 银行盈利节节上升,家族占有的股权获益匪浅。 1993年6月底,港基银行资产总值86亿港元,拥有20间分行,存款66 亿多港元,贷款64亿多港元,存贷比率一度高达97%——若不是石油美元 为后盾,有哪家银行敢冒这个风险?即使不出现坏帐,也会触发疯狂的挤提 风潮。 友联易帜
… 页面 92…
友联银行成立于1964年,是一间华资公众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