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1/4 页)
设方面,我们提出四个现代化的要求: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和现代化国防。这样才会建成一个既富且强的社会主义国家。”周恩来:1960年1月4日,在全国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0年2月,周恩来在广东从化《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读书小组研讨会发言中指出:四个现代化的内容是“工业、农业、科学、国防四个现代化”。此间,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
1959年底至1960年初,毛泽东、周恩来提四个现代化时,不再提变农业国为工业国,不再提工业化的目标。这是将富强的战略目标从工业化转变为四个现代化的主要标志。
但是,“大跃进”带来的国民经济不平衡和严重困难,迫使周恩来不得不集中主要力量抓国民经济调整工作,不得不将调整作为当时的中心任务。这就是此后二、三年,周恩来没有强调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主要原因。
经过艰难的调整,国民经济有了明显的好转之后,周恩来及时地强调了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1963年1月28日,周恩来在中共上海市委召开的各界民主人士春节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我们要为实现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目标而奋斗。”《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第447页。第二天,他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我国过去的科学基础很差。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周恩来经济文选》第503页。1964年12月21日,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正式向全国人民宣布今后的战略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同上书,第563页。
…
从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目标转变的原因(1)
…
这一转变有一个探索的过程,其中,周恩来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第一,周恩来通过总结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重工轻农和我国“大跃进”大办工业、以钢为纲的经验教训,通过对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道路的分析,不断深化对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坚持工农业并重,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的发展道路;明确地把实现农业现代化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并把实现农业现代化放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第一位。
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鉴于苏联“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市场上的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经验教训,提出我国“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讲中国工业化的道路,主要是指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我国的经济建设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周恩来阐述了与毛泽东相同的观点,认为苏联和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但是在发展中忽视了人民的当前利益。直接与人民利益关系最大的是轻工业、农业,轻视这两者就会带来不好的后果,就会发生经济发展上的严重不平衡”。“我们又要重工业,又要人民”。《周恩来经济文选》第336页。此时,毛泽东、周恩来虽是在探索一条不同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的道路,但为此后不久变工业化的目标为农业、工业、科学、国防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提供了思想前提。
60年代初,周恩来对社会主义建设中苏联模式的重工轻农观点的分析批评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斯大林曾强调,工业产值高就是工业国,农业产值高就是农业国,工业农业产值差不多就是工业农业国。周恩来指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他说:“工业国的提法不完全,提建立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比只提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更完整。苏联就是光提工业化,把农业丢了。”同上书,第519页。1965年8月28日,周恩来痛心地指出:现在各社会主义国家,农业稳定的没有一个。他深深感到重工轻农为害不浅。
对于“大跃进”大炼钢铁、大搞工业之后出现的工业与农业的严重不平衡,毛泽东、周恩来较早觉察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