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1/4 页)
第三,正确处理自力更生同国际合作的关系,积极开展技术引进,尽量采用先进技术,争取后来居上。
在为国家工业化的目标奋斗时,周恩来就指出:“主要是自力更生,但不放弃争取外援。”自力更生不是关门建设,需要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技术、文化交流。即使实现了工业化,也不可以一切都完全自足,仍然需要发展国际经济技术交流。60年代以来,在提出为四个现代化的目标而奋斗时,周恩来进一步发展了上述思想。他说:“我们是大国,整个国民经济都要自力更生,这有战略意义,永远如此。”《周恩来经济文选》第493页。我们要“从本国的具体情况出发,依靠本国人民的辛勤劳动,充分利用本国的资源来进行建设”。同上书,第564页。对世界各国的科学技术要择其先进、适用的,设法引进。“外国一切好的经验、好的技术,都要吸收过来,为我所用。学习外国必须同独创精神相结合”。同上书,第566页。只要发挥本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善于取人之长,我们在追赶现代化过程中完全可以后来居上。“我们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但是我们有先进经验可以学习,有最新科学技术成果可以利用,这样可以扩大我们的眼界,所以我们前进的步伐可以加快”。同上书,第504页。
第四,按步骤,分阶段,积极稳妥,循序而进。
周恩来认为理想与现实、目标与步骤、战略与战术要很好地结合起来,既不能胸无大志,也不能好高骛远。1962年6月8日,他说:“科学研究、尖端技术,要循序而进,不可能一步登天,要在一定的基础上逐步往上爬,要有步骤和秩序。登珠穆朗玛峰,也要分几个阶段,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上去。”同上书,第493—494页。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同上书,第563页。1956年党的八大会议和八届二中全会上,周恩来系统地阐明了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的思想。他说:“我们的工业化,就是要使自己有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同上书,第338页。1959年12月24日,周恩来在提出四个现代化的目标的同时,把更快地建成我国独立的经济体系作为当前的任务之一。他认为“建成一个独立的经济体系,这包括工业、农业、财政、贸易、文教、科学、国防等各方面”。进入60年代后,一方面,周恩来指出:“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我们提了多年,现在我们必须有一个新的认识,就是六十年代的工业体系。”另一方面,周恩来认为“提建立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比只提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更完整”。由工业化的目标向四个现代化目标的转变,同由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向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转变是相互联系的。它反映着周恩来对中国富强之路的探索过程,对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认识的不断深化,也体现着周恩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求实精神。
…
怎样实现四个现代化(2)
…
中国有两句古语:“有志者事竟成”;“预则立,不预则废”。国家的发展,民族的繁荣,也需要有一个全体人民为之奋斗的具体目标。周恩来管理国家卓越的贡献、高度的智慧和非凡的胆识之一是提出并坚持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的战略目标——实现四个现代化,开辟了通向中国富强的光辉道路,并为后人循序而进奠定了基础。
*禹的传人
毛泽东还根据淮河灾情,借鉴历史经验,从政治高度出发,强调了根治淮河水患的重要性。据钱正英回忆,当时毛泽东认为,中国历史上好几个开国皇帝都出在淮河流域,刘邦是淮河流域沛县人,曹操是淮河流域亳县人,朱元璋是淮河流域凤阳人。其原因在于淮河流域天灾人祸多,是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温床。为了新中国的安定,必须先把淮河治好。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周恩来具体部署治淮。他提醒秘书们:只要有淮河水情的报告,随到随送,不准耽搁。7月22日,他邀集有关人员讨论了治淮问题。
…
治理淮河(1)
…
在为中国的富强、中国的四个现代化而奋斗中,周恩来特别重视两件事:一个是治水,一个是以“两弹一星”为核心的科技攻关。1972年11月21日,周恩来在长江葛洲坝工程汇报会上意味深长地说:“二十年我关心两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