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第3/4 页)
表和四喇叭的录音机卖多少钱,他有一个月上夜班,每天清晨下班之后在一家日夜营业的饮食店吃一碗面,阳春面八分,雪菜面一毛,大排面一毛七分。他一般都是买雪菜面,有一次买了一碗大排面吃,太好吃了。
寄出去后他才觉得自己虚伪。是啊,大排面要一毛七分,三百元钱可以买多少碗大排面?他父亲在停发工资时一个月的生活费是八元,他母亲的工资是六元,要不是他大哥来支撑这个家,他到安徽时是不可能带着一个十二管的半导体收音机的。因此他不可能向父母亲开口,问他们借钱。可是这些,与他对朱紫容的思念有什么关系?
徐长卿守着信筒,想等到邮递员来开箱的时间,好把信取回来。他在邮筒边上转来转去,几乎要被人当成反革命分子才等到了开箱时间。那邮递员一打开邮箱门,里头的信像水一样泻进了他张着的帆布口袋里,他的信被淹没在里头,一个浪花都拍打不出来。
他看了这个场景都傻了,他要怎样才能在这么多的信里找到他的?他要怎样才能让邮递员相信他找到的那封信是他写的?那是不可能的,他只能站在一边看着邮递员扎紧布袋收了信离开。
徐长卿对自己行为的悔恨让他几乎夜不成寐,一直在想着朱紫容收到汇款单是什么心情,收到信又是什么心情,他并不奢望朱紫容会体会得到他的忐忑不安,他只是想在朱紫容要怎么才能缴得上罚款?
临走之前,他想要带点东西给朱紫容,总不能回家一趟,空着手就回去吧。朱紫容在那边等于是孤家寡人一个,这三个月也不知道有没有人跟她说话。只是带什么好呢?
他到中百公司逛了半天,不知道买什么东西。什么都要票证,而他的户口簿上所有的票证都随着年底配给领票证的时候由他姆妈一起领了。他也开不了口对姆妈说你给点什么票吧。要是姆妈问你要什么票,他答不上;要是姆妈问你买这个东西干啥,他也回答不上。他看了又看,看到服装柜台有成衣连衣裙卖,居然不要布票,马上就动心了。申以澄穿着裙子的样子又出现在眼前,要是师傅穿着连衣裙,那有多美?他想也不想就把连衣裙买了下来。夜班补贴发了下来,正好可以用来买裙子。
朱紫容的标准身材非常好描述,他只要指着一个正在试穿裙子的年轻姑娘说和她差不多高矮胖瘦就行了。那是一条白底子粉花的“的确良”裙子,领口是外翻的燕子领,用白色“的确良”做拼接,袖口也镶了一圈白边,还有一条白色的腰带,穿在那姑娘身上,苗条又显身材,吸引了许多人的眼光。
而他这样一个男青年在女式成衣柜台买这样一条裙子,也同样饱受关注。卖裙子的售货员笑问是不是送女朋友的?徐长卿几乎要脸红了,飞快地付了钱,让售货员用纸包了,他接过来塞进书包里,做贼一样的溜了。
归心似箭
回安徽还是乘后方基地的运货车,仍然是去延安西路上的联络点。每天早上七点有一趟车开往他们那里,在上海的父母亲友要带什么东西给孩子们,也都是把包裹打好了交到这里,他们自然会带过去分到每个厂里,再交到本人手里,一次都没有出过错。这个地方对有孩子在安徽三线厂的父母们来说,是很熟悉的了。
徐长卿的姆妈常来这里,一来是住得近,在不冷不热的季节,走走路荡荡马路就过来了,二来也是担心自家的孩子吃得好不好。她在家熬了蟹粉油或是烧了八宝辣酱,一定会多装一瓶出来,送到这里,让司机带给徐长卿。这天徐长卿要走了,她是第一个要送的。
同来的还有徐长卿的大哥和大嫂,爸爸上班远就不送了。在联络处的院子里等装车的时候,申以澄和她的父母也到了,同样是大包小包。申以澄上次来徐家参加过大哥的婚礼,认得徐家二老,便主动上前打招呼。徐长卿是见过申老师夫妇的,也过去叫申老师申师母好。两边的家长露出笑脸答应了,闲话几句后,由孩子们把他们介绍给对方。两边父母都把两个孩子好一通夸奖,听得徐长卿和申以澄都不认识对方父母嘴里说的那个人是自己,两个人只好尴尬地站在那里,每过一分钟附合地笑一下,嘴里不停地说“哪里哪里”,“没有没有”,“还好还好”,“我比起他/她差远了”……比起早两天警告自家孩子不得早恋耽误学习如临大敌的劲头,让人看了几乎疑惑这两边的家长是不是要攀亲家。
徐长卿大哥一声不响地把徐长卿的包放进大卡车车厢下的行李箱里,书和复习资料装了一只纸箱,用绳子捆得结结实实的。大嫂则再检查一遍交给他要随身背的书包,里头有军用水壶和压缩饼干,还有盐金枣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