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129节(第3/3 页)
教化,但终究晦涩难懂,我等用功二三十年,犹然懵懂不知,若强求百姓每日用功《论语》、《春秋》,呵,诸位就不担心,一知半解之下,民众误解了圣人之言?故此,民众所读,应选简单通明之文,不应刻薄,过于强调-经义文章。”
&esp;&esp;胡靖等人听闻之后,略加思索,便纷纷起身,肃然行礼。
&esp;&esp;胡靖道:“今日听闻杨兄高见,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明。是我等仅以士子之目,标尺天下,而忘记以百姓之心,衡量难易,受教了。”
&esp;&esp;ps:
&esp;&esp; 外宾招待所(二更)
&esp;&esp;有举子泛舟而动,谈论国事;有举子入得青楼,红袖添诗;有举子不安等待,空耗时日。
&esp;&esp;试卷评阅,往往需耗费十五至二十日。
&esp;&esp;方孝孺、杨士奇与姚广孝等人,已然十二日未曾踏出场屋,一应饮食住宿,皆在场屋之内。
&esp;&esp;司礼监少监王越手持腰牌,进入了场屋,对方孝孺等人道:“皇上遣咱家来问问,评阅是否顺利,可有难处?”
&esp;&esp;方孝孺揉了揉有些干涩的眼,回道:“还请少监回禀皇上,评阅基本完成,如今正在从落罢之中遴选,再等两日,便可书写草榜。”
&esp;&esp;王越恭谨地答应着,然后说道:“皇上还说,此番取士,未必可拘泥于三百之数,若有优良难舍之才,也可适当增添。”
&esp;&esp;杨士奇与姚广孝两人眼神一亮,这几日遴选,最愁苦的便是这一点。
&esp;&esp;五千余举人,选三百人,为贡士。
&esp;&esp;试卷评阅,已然选出了三百人,如今在落罢试卷中再评阅,一旦发现几篇好文章,好见识,那必须要挤掉一些人。
&esp;&esp;毕竟一开始确定的名额,只是三百人。
&esp;&esp;可挤掉哪一个,都存在着争议。
&esp;&esp;为了一个名额,大家争论不休,就差撸袖子,打一架来定结果了,评阅进展极为缓慢。
&esp;&esp;如今皇上将人数适当放宽,倒是让两人放松不少,起码无需再争论太多。
&esp;&esp;方孝孺皱了皱眉,询问道:“适当增添,可有说人数?”
&esp;&esp;王越微微摇头,道:“皇上并没有言明,只说,你们三人定夺便可。”
&esp;&esp;方孝孺感谢了王越,安排人将其送出了场屋。
&esp;&esp;杨士奇一脸轻松,指了指桌案上的卷子,对方孝孺道:“既然皇上发了话,那便容我与姚师父在落罢之中,挑选二十人,如何?”
&esp;&esp;方孝孺微微点头,道:“甲之所赏,乙之所摈,好丑纷然,终无定论。既然有了名额,那便劳烦两位了。”
&esp;&esp;杨士奇微微点头,与姚广孝一起,开始翻看落罢试卷。
&esp;&esp;因为数量太多,两人也无法一一翻看,只遴选了第三场经史策两道进行审阅,若发现合适的,再挑出其经义,综合评判。
&esp;&esp;武英殿。
&esp;&esp;朱允炆听着王越的汇报,满意地点了点头,道:“安排人告诉场屋,晚膳丰富一些,他们这些时日也辛苦了。”
&esp;&esp;王越答应后,便退了出去。
&esp;&esp;朱允炆审阅着奏折,在郑和之后,李景隆送来了更详细的战报,不仅汇报了澎湖海战的经过,还总结了阳江船厂的情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