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168节(第1/3 页)
</dt>
&esp;&esp;朱允炆皱眉道:“灾民之中也有不少孩子,他们来到这里,没有先生可以教导,不若皇后出面,以体恤灾民之名,办个京师初等学院,调王绅为主官,考虑有些女童,秒锦也参与其中吧。”
&esp;&esp;“何为京师初等学院?”
&esp;&esp;徐妙锦眨了眨眼,有些迷茫,从未听闻过。
&esp;&esp;朱允炆起身下床,从桌案文书中,抽出了一份草图,递给徐妙锦,道:“这是朕绘制的京师初等学院蓝图,朕打算以六岁至十二岁男童、女童为生源,设一至六堂。开办之初,皆为一堂。一年一考核,通过者,则升入二堂……”
&esp;&esp; 设置个小学(一更)
&esp;&esp;在朱允炆的构想中,京师初等学院便等同于后世六年制小学。
&esp;&esp;古代的教育系统,主要分为两个内容,一为官学,二为私学。
&esp;&esp;官学便是中央或地方朝廷直接创办与管理的学校,可以理解为国立学校,在中央称之为太学或国子监,地方则为府州县学。
&esp;&esp;《周礼》记载:“乡有庠(xiang),州有序,党有校,闾有塾。”
&esp;&esp;庠、序、校、塾是古代地方各级学校称呼,很多人都知道“校”与“塾”,却不了解“庠”、“序”,但在一些历史古学院名迹中,往往刻有“荫泽庠序”四个字,指的便是荫泽学校。
&esp;&esp;早在西周时期便出现了官学,一直延续不绝。
&esp;&esp;官学不收取学费的,管吃管住,毕业了,还包分配工作。不像是你拜师孔子,还得送腊肉作为束脩。
&esp;&esp;需要说一点的是,最初的官学实质上是权贵官学,如果你是平头百姓,也想去官学学习,那是没机会的。
&esp;&esp;这个时候想要学习,最好的办法还是养一头猪,杀了做成腊肉,给孔先生、孟先生送过去……
&esp;&esp;官学面向平民开放,是随着科举制逐渐发展起来的,存于唐宋之间。
&esp;&esp;朱元璋虽然出身草根,却深知教育之重,在开明初,他便直言:
&esp;&esp;“治国之要教化为先,教化之道学校为本,今京师虽有太学而天下学校未兴,宜令郡县皆立学,礼延师儒,教授生徒,以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以革污染之习。”
&esp;&esp;加上元末战乱,元朝“学校之设,名存实亡”,“学校废弛,人纪荡然”,朱元璋便狠抓了一把教育。
&esp;&esp;最初设置国子学(国子监的前身),紧接着便下令:“天下郡县并建学校”,在全国各府、州、县设置学校,府学设教授、州学设学正、县学设教谕等教官。
&esp;&esp;在洪武八年,朱元璋下旨,“诏天下立社学”,社学的出现,可以说是朱元璋的伟大之处,因为他将教育普及到了民间,让民间百姓有书读、有书看。
&esp;&esp;朱元璋规定府州县每五十户人家设置一个社学,二十岁以下孩子入学。
&esp;&esp;朱元璋的行为是好的,却没办成好事。
&esp;&esp;原因也很简单,社学的主课就两样:《大诰》与《大明律》。
&esp;&esp;你让小伙子们天天听你讲这个法律,那个法规,砍头剥皮之类的惩罚,谁也不愿意听啊,时间长了,不留下心理阴影才怪。
&esp;&esp;也不问问人家孩子是不是要去放羊,家里的白菜卖出去没有,就拉着去听课,这就很扰民了。
&esp;&esp;朱元璋听说孩子们还有家务,一抬手,把社学给废了。
&esp;&esp;好了,大明的官方小学无疾而终。
&esp;&esp;可过了几年,朱元璋又觉得,孩子有家务也不能耽误学习啊,于是一挥手,在洪武十六年,社学又给恢复了。
&esp;&esp;不过朱元璋还是知错就改的,既然官方小学扰民,那就改民办小学吧,至于学费,那是你们自己的事,想学就交,不想学,那就继续喂猪卖白菜去。
&esp;&esp;在州府县学与社学之外,朱元璋还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