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1/4 页)
糁郏�贝锬鶚劚税兑樱�
太虚大师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义(1)
太虚大师小传
太虚大师,法名唯心,字太虚,号昧庵,俗姓吕,乳名淦森,学名沛林。清光绪十五年十二月十八日(1890年1月8日)生于浙江海宁。近代著名高僧。
太虚大师于襁褓中丧父,5岁时母改嫁,依外祖母生活。
1904年,太虚大师16岁时,去苏州小九华寺礼士达上人为师,士达上人为他取法名唯心。是年九、十月间,士达上人携太虚往镇海拜见师祖奘年和尚,和尚为他取法号太虚。十一月间,奘年和尚携太虚往宁波天童寺,从名僧寄禅(法名敬安,别号“八指头陀”)受具足戒。次月,寄禅和尚介绍大师去永丰寺从歧昌禅师学经。
1912年,太虚入普陀山闭关潜修佛学。闭关两年间,深研佛学法相唯识诸宗经论,旁及中西哲学诸论著,法学精进,深有所得。出关后,即赴台湾、日本考察佛教,进行讲学。
1918年,太虚从日本回国后,主编《觉社丛书》。翌年改《觉社丛书》为《海潮音》月刊。
1928年,太虚出国考察讲学,遍历英、德、法、荷、比、美诸国,宣讲佛学。并应法国学者建议,在巴黎筹设世界佛学苑,开中国僧人跨越欧美弘传佛教之先河。
1937年,抗战爆发,太虚为抗日救国奔走,呼吁全国佛教徒行动起来,投入抗日救国运动。因其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活动,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元旦,国民政府授予他“宗教领袖”胜利勋章。
太虚大师对佛教改革的主张和实践是多方面的,而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志在整兴佛教僧会,行在瑜伽菩萨戒本。”
太虚大师提倡“人生佛教”,即以大乘佛教“舍己利人”、“饶益有情”的精神去改进社会和人类,建立完善的人格、僧格。他提出了“即人成佛”、“人圆佛即成”等口号。
1947年3月17日,太虚于上海玉佛寺圆寂,茶毗后得舍利子300余颗。
太虚大师一生著述等身,今已由其弟子印顺法师等汇编成《太虚大师全书》。
悬论
今天讲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般若经中之一种。佛经以般若为最巨,总共有七百二十卷。其最简括切要提纲挈领者,即现在讲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此经字数不多,不过二百六十字,中国无论研究佛学、信仰佛法之人,及不大研究、不甚信仰之人,莫不知之,故此经在中国流传甚广。
此经在梵文原只一种,译成中文共有七种。七次所译,各有不同,亦如近人译西书,各人译本不同。现所讲的,乃唐朝三藏法师玄奘译本,其余六种译本,专为研究佛学或考证之用,概未流通。此本流通最广,诵之者独多,故今以之为讲本。诵此经者,得到精神安宁,心理愉快及特殊之灵感者甚多。当时玄奘法师远适印度,历种种苦,遇梵僧赐以此《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奘师诵之,在途得免一切艰难危险,故得周历印度以求法,复回中国而弘法,以成就其大学问,建立其大事业。经云:菩萨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无上菩提。此经之力量,乃具于“能除一切苦”一语。故此《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不但义理无穷,如能信受读诵,亦功德无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八字,乃此经之题。“般若”及“波罗蜜多”,乃梵语音译之名词;“心”及“经”,乃约义译成中文之名词。此题联缀四名而成,今一一释之。般若,古读波那,义虽可翻,但难恰当,故存其梵语而用音译。如近译“哲学”为“斐罗梭斐”,“论理”为“逻辑”之类。若之义,虽可译为智慧,但未极正确,因中文之智慧,有美有恶,如绝圣弃智之智,好行小慧之慧,皆含有非美善之意,不能恰好与般若相当,故不如存般若之原音,而以智慧——加以界限——为解释。盖般若者,诸佛菩萨亲证诸法实相真如之智慧也。以一切万有之法性本来真实如此。一切有情,不了真如,违于法性,故起颠倒、迷谬、虚妄之分别, 。。
太虚大师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义(2)
必须遣除之,始得般若现前。故般若非平常之智慧,虽有时以之作解,须知实与普通书中之智慧不同。今为之定义如下:般若者,乃依佛所说教法,解理修行,遣除一切颠倒、迷谬、虚妄的分别,亲证诸法实相真如的无分别智慧也。
依此定义,说明三种般若:
其一,实相般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