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3/4 页)
的境界:这是解脱自在最好的范例。共八句:“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五、佛道:这是菩萨的理想和目的,也就是解脱自在的终极圆满。共三句:“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最后一段是“流通分”,即一般所称的“结论”。共十四句:“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心经》在所有的佛经之中,是文字最精简、组织最严密、内容最丰富的一部经,我们既可以因它而理解佛法,深造自得,也可以把它当成修行的法门来用功,更可以为求感应而虔心持诵。原因是这部经主在开显大乘的“空”义,深广而微妙,我们可以由此而理解深究佛法。而我们自己若能了解“空”义,信受奉行,也可离却烦恼;而且持诵本经,使鬼神了知“空”的道理,又能度鬼神得解脱,所以,持诵《心经》可以自利利他,冥阳两利。
下面简单介绍《心经》的来历。根据印顺老法师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说:“此经本是《般若波罗蜜多经》中的心要,在六百卷的《大般若经》里,有《学观品》,此品有与本经几乎完全相同的文句,不过不是观自在菩萨说的,而是佛直接向舍利子说的。此经应该是《大般若经》里的精要部分,古德为了易于受持,特地摘出来单行流通,所以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东初老人著的《般若心经思想史》也说:“《心经》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精要,也是《大般若经》的结晶体。《心经》虽不摄于《大般若 经》内,但在《大般若经》第二会第二分《观照品》第三之二,其异译为《大品般若习应》第三的一段,颇与《心经》类似。有说这段原文该为《心经》的原型,或说《心经》是根据这段文而组成独立的经典。于此不特可观见《大般若经》的精要,亦可窥见《心经》组织的来源。”。 最好的txt下载网
圣严法师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3)
历来《心经》的译本很多,自姚秦鸠摩罗什翻译之后,一直到宋朝的施护为止,可以查考的,一共经过十一次的汉译工作,前后经过的时间约六百年。现在我们一般讲诵流通的是由唐朝玄奘大师所译的《心经》,全部为二百六十个字。
序论
【观自在菩萨,】
观自在,在梵文佛经中称为“阿缚卢枳帝湿伐逻”,在中文佛经中的译名则有好几种,大家最熟悉也最常称的就是鸠摩罗什的旧译—观世音,玄奘则新译为观自在。
前面说过,《心经》的原型,在《大般若经》里本来是佛陀向舍利子说法,可是到了公元四五世纪《心经》成立之时,密教正流行于印度及西域各地,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广大灵感,应化无碍的威神之力,早已成为密教信仰的中心,所以就把观世音,即观自在菩萨,奉为《心经》的说法主了。
菩萨是依德立名的,依般若观慧而已得自在的菩萨,即名观自在菩萨。这位菩萨以甚深的般若(智慧)来观照五蕴,知道五蕴本就是空的。由于证悟了空性,一切的苦难对这位菩萨而言都超越了。我们佛教徒有很多人会念《白衣大士神咒》,此咒的后面是这样说的:“人离难,难离身,一切灾殃化为尘。”怎么有这样大的力量呢?是因为咒中称念了观世音菩萨名号的缘故。本经的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所以我们一心念《心经》也能够“人离难,难离身,一切灾殃化为尘”。但是,话又说回来,如果念的人未能彻底了悟空义,那么灾难只是暂时离开,以后难保不会再来。
观自在,观什么自在?只要用修行的方法观照,就能够得自在。从《楞严经》里我们知道,观世音菩萨的修行法门是耳根圆通,也就是因听声音而入三昧,因听声音而解脱自在。这个“观”,可以用耳朵、眼睛、鼻子,也可以用身体。不过从修行的方法来讲,用耳朵来“观”,最容易让我们去烦恼证菩提。
我在指导禅七(做七天佛教的功课。—编者注)的时候,如果有人打坐着魔,不由自主地哭笑吵闹,通常我都教他躺下来,把眼睛合上,心里什么都不要想,只用耳朵静静地听,听四周的声音,远处近处各种声音,不需多久,他就会安静下来。所以用耳朵听,是最容易使心安定的修行方法。
“菩萨”是梵语“菩提萨埵”的略称,中文的意思是“觉有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