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4 页)
。解决的办法是在稳定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使农民获得可以自己支配、处置的资产和房产,农民才有参加市场经济竞争的资本和立足之地,也才能把多余的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显然,耕地的集中和流转,是中国农业摆脱小农经济的束缚,进行集约经营的前提条件。
改革开放30年后,中国经济走到转型的十字路口,土地改革再次成为中国经济的突破口。对于一个地少人多的大国而言,土地总是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扮演重要角色,这并不仅仅只是巧合。从微观角度看,新“土改”之后的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将是改造传统农业的起点:从宏观而言,新“土改”将赋予农民更多的权利与收益,成为拉动内需乃至整个中国经济的动力。
同时,还必须废除城乡二元体制,真正做到农民和城里人同工同酬,享受同等权利。只有这样,城乡收入差距方能得以缩小,农民收入提高了,扩大内需也才有保障。
“三农”问题牵涉到中国的发展大局。不提高占全国人口2/3的农民的经济文化生活水平、教育科技水平及参政议政能力,就根本谈不上国家的现代化、*化建设。解决“三农”问题也是解决其他影响中国长远发展问题的前提。
农村改革,棋盘中的关键制胜棋,值得所有人密切关注。
第四节中国可能的前景
中国30年来的崛起,已经改变了全球经济格局。中国近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无疑居世界之首,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推动全球泡沫膨胀的流动性,其廉价商品也促进了全世界无节制的消费。在需求方面,中国对钢铁、铁矿石、煤、石油、谷类、油籽等商品庞大的需求,将这些大宗商品价格不断推高,直到2008年危机出现,才使得这些价格再次急速回落。
那么,在这次危机中,我们可能面临的前景又是什么样的呢?
1。告别GDP高速增长
30多年来,中国经济以GDP年均10%的速度快速增长,这在世界上几乎绝无仅有。1997年之后,中国改革在前20年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逐渐系统化、结构化地呈现出来。城市化进程缓慢如初,城市失业浪潮加剧,农民仍然被禁锢在土地上。而此前,由于单纯的经济增长已经很难掩盖各种社会问题,中国人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不保持7%以上的年增长速度,社会就不能稳定。这并非我们在吓唬自己,而是一个非常严酷的事实。因为如果不保持这样的经济增长速度,中国的失业、金融等一系列曾经被掩盖的问题就将暴露出来。
让中国经济开好车(3)
目前中国整体经济已经负担过重,以至无法保持8%的年增长率。此外,我们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也难以持续发展,难以支持这样的增长速度。在中国的经济结构中,投资占GDP 39%、内部消费占37%、出口占37%,而美国经济结构的相应比例为19%、70%和13%,内部消费稳居首位。按照经济学家*的看法,中国扩大内需对GDP增长率影响不大,一如美国扩大出口对GDP影响不大的理由一样。中国未来资本投资除铁路外,其他项目已接近饱和,出口增长率2009年起亦大幅放缓,只扩大内需对2009年GDP增长率影响有多大?我们知道,中国一年生产50亿双鞋,1000亿根筷子,而这些都是外向型经济带来的,在外需大幅递减的情况下,我们不可能仍继续维持这样一种低价值的生产模式,这就有可能使这种畸形的对外贸易发展模式崩溃。
2008年11月,世界银行报告点明了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两个主要风险。一是国际因素,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加深,中国出口增长将呈弱势。世行预测,中国年出口增速将从11�3%降至3�5%,净出口对GDP增速的贡献将为…1%。长期作为中国经济火车头的出口行业,其增长将首次落后于整体经济。二是国内因素,2008年以来房地产销售量下降的速度日益加快,市场对房价进一步走弱的预期、对总体经济的担忧以及中国股市的下跌,进一步加深了房地产业的不景气。连续多年高增长的房地产投资,目前已接近于零增长,这势必带来上游相关产业,如钢铁、水泥、建筑业的生产下滑。
此次,政府已经清楚地认识到,要以扩大内需为突破口来带领国家走出危机,并改变了宏观调控方向,实施了很多“保增长、促发展”的具体措施。然而,这些措施尚不足以抵消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负面因素。客观地说,4万亿的规模看似巨大,其实不然。2009年及2010年,我国GDP规模预计将超过31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