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3/4 页)
旧的人所独有,怀念的文字也无法尽述怀旧人的情怀,所以我们不妨将这看成终将落幕前最后的表演,是她的歌声给了恋歌者一个整理情怀的理由。
歌坛一辈新人换旧人,歌迷亦是如此,每个时代会有各自的精彩,每个时代会有各自的回忆,所以不必在情怀的认同上有所强求。对于历经过去一个时代的歌迷来说,那些歌手和那些歌声更像是文学所给予人们的精神和信仰,这与时下的“娱乐”概念相去甚远。距离产生美,距离产生思想,距离也树造了独立的人格,所以对于那个“娱乐资讯”极不发达的时代,我们应该心存感激,因为那歌声是如此单纯,留给听者想像及再创作的空间才会那样广阔。经典的产生有歌者的努力,更有听者的一份功劳,而且这经典最终是属于听者的。多年后,“外貌早改变,处境都变”,但“情怀未变”。虽然现实中不得不在坚持和让步间犹豫,但你还有这精神一隅可以固守,执著的与曾经的自己共渡。
这就是一代歌迷的精神轨迹。换了时代,可能会相应的换了内容,但过程概莫如此。如今资讯发达了,一些鸡毛蒜皮、细枝末节正无情的填满所有人本就不大的私人空间,渐渐的已经没有人愿意发现这里多了别人、却少了自己。有人自愿整容让全世界看自己七十二变,有人爆猛料、有人以灵敏的嗅觉去发掘猛料、自然就相应的会有人充当旁观看客消费猛料。生产消费一条龙,我们迎来的是一个崭新的“娱乐时代”,最终的受益者是谁,谁又能预先知道?
如果回忆是你惟一的受益,那么“似水流年”的慨叹是否将是你惟一的结果?!2003…12…31
择日而亡
一代巨星张国荣在4月1日与喜爱他的歌迷、影迷诀别,而那一天恰好是许多心存天真的人醉心的愚人节。在最不必当真的时刻,一个事实却真切地摆在人们面前:歌声已然绝唱,笑容成为遗容。在这一天,发生这样的事或许是个巧合,但怀念张国荣的人们宁愿相信,他择日而亡是为了减轻人们突如其来的痛惜。
当然,现实社会远没有这样唯美单纯!“择日而亡的张国荣”成全了两眼放着绿光苦寻新闻的媒体,同时也成为了兴趣单一且枯竭的人们之新鲜又及时的谈资,恍惚间,仿佛是这位伟大的艺人用生命做代价为人们秀了一场最成功的表演。这“表演”不但扭转了人们对于近来有关伊拉克战争一边倒的注意力,同时也如同关注战争一样,人们的兴奋点在津津乐道中悄然发生着蜕变——从冷静自省、深刻反思到麻木不仁、袖手旁观,仅一步之遥。更绝的是,疯狂的某些人发现这是发财的绝佳商机,炸弹的爆响在蛰伏的动物耳畔如似春雷!在某些人眼中,择日而亡的张国荣留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他的音乐及电影,还有“传奇”的情感、害人不浅的抑郁症、珍惜生命的理念——宁可跟别人过不去也别跟自己过不去等等。人们利己的想像力和跑题的创造力总是超出自知之明及自控力,所以“恨天下不乱”及“幸灾乐祸”的题外话滋生,有情可原。
艺坛失去一位巨星,艺坛照样还会随地球一样有条不紊地转下去。怀旧只是瞬间的驻足,这片刻的心情实难说清,正如一位暮年而超脱的侠客在夕阳下感叹:今晚睡前脱下的鞋,不知明天还能不能穿上。但清晨再度来临,人们一觉醒来,发现世贸双塔已与飞机俱毁、海湾又起硝烟、一代巨星张国荣真切地择日而亡,面对此情此景,有人会冷静审视生命,回首来时路。有人则坚定及时行乐醉生梦死的人生信条。看着人们左转右去,共同度过的岁月已逝去,风再起时,你要做些什么呢?2003…4…11
为2003唱一首离别歌
在2003年即将过去之前,例行公事回首这一路风景,身为过客、看客,感慨似乎比所见所闻还要多。怀旧催人老,当你想要从头整理记忆,却发觉竟然毫无头绪。其实你已经老了。这一点你骗得了别人,却骗不了自己。面对日新月异的新生事物你茫然无措,或是为了紧跟潮流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再或是面对师长、徒弟总有种差辈儿的感觉,这都是佐证。当然,千万不要怀疑你自己有病,也不要臆度别人基因突变,因为生活并没有停止创作,只是识谱的你不会歌唱了而已。
2003年,相信人们最不愿回味的就是曾经肆虐的“非典”,但似乎歌坛的一切都与“非典”这个词有关,当然这里只取“非典型性”的字面意思,那些与抗“非典”药物并肩战斗的抗“非典”歌曲不是本文回顾的重心。
说到非典型性,就要先提一下演出市场,尤其是流行音乐的大型演出。今年的演出,场次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