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1/4 页)
2月底,李葆华同苏联水利专家布可夫一道去武汉,然后又亲往荆江分洪地区视察,调查掌握具体情况。李葆华去武汉后,周恩来不断与李进行电话联系。在李葆华汇报情况的基础上,周恩来对原来起草的《政务院关于荆江分洪工程的决定》初稿进行了部分修改。另一方面加紧进行物资、人力的准备工作。3月7日,周恩来在给邓子恢的电报中说:“抢修南岸蓄洪区堤及两个闸所需器材,除中南可自行解决者外,尚缺何项物资须由中央调拨,望即作出详细计划,径电中财委请拨。如人力及其他尚有困难,亦请电告。”
3月29日,周恩来写信给毛泽东并刘少奇、朱德、陈云:“送上一九五二年水利工作决定及荆江分洪工程的规定两个文件,请审阅批准,以便公布。关于荆江分洪工程,经李葆华与顾问布可夫去武汉开会后,又亲往沙市分洪地区视察,他们均认为分洪工程如成,对湖南滨湖地区毫无危险,且可减少水害。工程本身关键在两个闸(节制闸与进洪闸),据布可夫设计,六月中可以完成。中南决定努力保证完成。我经过与李葆华电话商酌并转商得邓子恢同志同意,同时又与傅作义面商,决定分洪工程规定修改如现稿。这样可以完全解除湖南方面的顾虑,因工程不完成决不分洪,完成后是否分洪,还要看洪水情况并须得政务院批准。至北岸分洪的根治办法及程颂云(程潜)所提意见,当继续研究。”《周恩来经济文选》第107页。这封信字里行间充满了周恩来对荆江分洪工程的积极、慎重、认真、负责的精神。他在筹划过程中所付出的大量心血,也可从中略知一二。
3月31日,公布了《政务院关于荆江分洪工程的决定》。4月5日,荆江分洪工程全面开工。5月24日,水利部长傅作义代表中央到荆江分洪工程工地慰问,授予绣有毛泽东、周恩来亲笔题词的两面锦旗,毛泽东的题词是:“为广大人民的利益,争取荆江分洪工程的胜利!”周恩来的题词是:“要使江湖都对人民有利。”毛、周题词表达了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与江湖两利、南北两利的整体观。这不仅对指导兴修荆江分洪工程,而且对指导新中国的水利建设以至整个经济建设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
兴修荆江分洪工程(2)
…
荆江分洪第一期工程于1952年6月20日完工,接着,又进行了第二期工程。
荆江分洪工程是长江上修建的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1954年长江大水,先后三次运用荆江分洪工程,分泄了1万流量,使沙市水位下降近1米,保住了荆江大堤,减缓了武汉洪水的上涨速度。1955年3月,毛泽东题词祝贺:“庆贺武汉人民战胜了1954年的洪水,还要准备战胜今后可能发生的同样严重的洪水。”这一题词,包含着对荆江分洪工程蓄纳超额洪水作用的肯定,也寄托着对将来长江治本工程的期望。
…
察勘三峡坝址
…
1954年长江大水,通过运用荆江分洪工程减缓了灾情,但仍有耕地4755万亩受淹,受灾人口达1880万人,死亡33000多人,京广铁路不能正常运行达百日之久。周恩来说:“讲起一九五四年长江洪水,大家总有点谈虎色变,总是希望快一点进行长江的根治。”另一方面,周恩来号召:“为充分利用五亿四千万瓩的水力资源和建设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远大目标而奋斗。”周恩来把三峡工程看成长江防洪与水电建设的重点工程。“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毛泽东则以诗的形式肯定了治理、开发长江的战略重点在三峡。
1958年2月26日至3月5日,为研究治理长江规划、察勘与选择三峡工程坝址,周恩来偕同李富春、李先念带领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有关省的负责人以及中苏专家、工程技术人员100余人,从武汉溯江而上,进行实地考察。这是一次规模大、时间长、影响深远的实地考察。
2月26日,周恩来、李富春、李先念等从北京坐火车到达汉口大智门车站。晚上,他们登上江峡号客轮,开始西上。
2月27日,周恩来在船上主持讨论了汉江流域规划和丹江口工程。
2月28日上午,周恩来冒着鹅毛大雪,视察荆江大堤,在堤上认真听取了林一山等关于“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现场介绍。他赞成林一山等人的看法:只有修建三峡大坝,迎头拦蓄调节汛期上游来的洪水(占中游洪水来量的70%),才能从根本上防止洪水可能产生的大灾难。他又指出,在三峡大坝没有修建之前,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