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1/4 页)
蔽阂嘣�某浦形尽�
南北朝时期,御史大夫时置时废、即令置大夫亦往往缺位。故中丞实为御史台长官无疑。隋置御史大夫,不置御史中丞,这是因为避讳(隋文帝父讳忠,举凡郎中皆去“中”字)的缘故。唐朝、五代、宋均大夫与中丞并置,唯大夫极少除授,仍以中丞为长官。明朝废御史台、改设都察院,此官遂废。清朝,督抚常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时以为副都御史可比前代御史中丞,故习称督抚为中丞。
杜预与石鉴本无恩怨,只是因为杜预的哥哥与石鉴的女儿过不下去,离婚了。
当时的离婚和现在的离婚不是一码事,石鉴感觉自家的脸面被丢尽了,便开始找杜预的麻烦,做事也做不到公正了。
当杜预做河南尹(河南郡长官,因为是京师所在的郡,所以不称为太守)时,石鉴恰好是杜预的顶头上司——司隶校尉(相当于州刺史,辖京师及附近各郡,及纠察京师百官。)石鉴找了个借口,一本就让杜预赋闲在家了。
现在杜预又在石鉴手底下干活,石鉴自然不会忘记给杜预双小鞋穿,明知秃发树机能现在兵力强盛,石鉴还是就派杜预出兵攻打他。
杜预则认为,敌人乘胜士气正盛,马又肥壮,而官军匮乏,应当集中力量运输草料和粮食,等到春天再出兵进讨,然后弄了一个书面报告,以五点不可,四点不须来陈述战略。
想让杜预去送死的石鉴,根本不听杜预说什么,两人就开始吵架了。
石鉴秉承恶人先告状的传统,便上奏朝廷,说杜预延误了军用物资的征集调拨,就直接用囚车把他押送到廷尉,杜预还好是皇亲,用免去侯爵赎罪了事。
廷尉是官名,秦置,为九卿之一,掌管刑狱。秦汉至北齐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北齐易廷尉名为大理寺卿。唐代形成京师案件由大理寺卿负责审理、判刑,由刑部复核的制度。元代不设大理寺,审判由刑部直接进行。故至明代恢复大理寺后,受元制影响,又改变成京师案件之审判归部刑,大理寺卿仅负责复核的制度。地方上所呈报的重罪案件,也是先经刑部评议,再经大理寺卿最后复核。清制与明同。
石鉴爽了没有几天,便不顾实际的军事实力对比,高高兴兴的去征讨秃发树机能,自然也败兴而归,败给了略懂兵法的秃发树机能,还好能够活着回京述职,不过在述职报告中,做了点手脚,把败多胜少该成了胜多败少,把自己的吹嘘了一番。
恰巧此时,杜预得以再度被重用,看了石鉴的牛皮战功,便一道折子把石鉴吹起来的牛皮给捅破了。石鉴也不是软柿子,结果双方用折子乱砍,弄得司马炎焦头烂额,一气之下把两个人同时罢免。
司马炎还是对石鉴偏爱有加,免职没有几天,便再度任命石鉴当豫州刺史,争取一个立功赎罪的机会。结果石鉴再次辜负了浩荡的皇恩,攻打吴军时,在俘获首级的数量加了很多水,被司马炎以弄虚作假的罪名革职,规定终身不得再起用。
但是后来,司马炎还是食言了,石鉴的官路依然亨通,在没有什么功勋,屡屡犯错的情况下,官职却一直比辛苦奋斗的杜预的高,即使后来杜预取得了灭吴的旷世战功。
这也许就是传说中的克星吧。
这边忙着吵架,那边忙着造反,都很热闹。
晋军与鲜卑族经过长达一年多的交战,不仅没有消灭树机能,反而引起更多被压迫的少数民族纷纷加入反晋的斗争中去,秃发树机能带领各民族的军队相互配合,并肩战斗,引爆了最后一个地雷,要了牵弘的命。
凉州、秦州等战略要地的失守,让司马炎寝食难安,虽然吃了很多后悔药,但依然很头疼,便召集众大臣商议此事。只见一大臣进言:“臣举荐一人,他可以帮陛下平定叛贼。”
又一大臣进言:“臣极力赞同。”
同时出来举荐的人会是谁,那谁会是被举荐的人呢?
欲知详情如何,且听下节分解。
第十章 热锅上的贾充
出来推荐的人是侍中任恺和河南尹庾纯,被推荐正是皇帝的宠臣贾充。
侍中的职位相当于皇帝高级秘书,也就是后来的内阁大学士,现在的美国白宫高级幕僚等职位,可以天天在皇帝身边,帮皇帝出谋划策,治理国家。当时的侍中有贾充、任恺、荀勖、裴楷等人。
间接把贾充推上热锅的人,却是尚书令(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裴秀,裴秀因为服用寒食散(亦称“五石散”,当时的毒品),体内燥热,本来应当还喝热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