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1/4 页)
通篇看完《汉武大帝》,对剧中人物颇有亲近感,就像聆听街道大妈在讲时事报告,或是大家酒足饭饱后侃时政方针,总之全是听得耳熟的时髦新鲜词儿,比看电视新闻都过瘾。
可能是以前的清宫戏看多了,所以对历史剧《汉武大帝》没报太大的期望,想来无非是找几个服装设计师弄点奇装异服充门面,最大的看头,还应该是编导们重现历史、借古讽今的功力。说来遗憾,就这么点儿期望也落空了,而且事儿全坏在了该剧的剪接上。以前,观众形容有些影视剧是“戏不够歌来凑”,如今这《汉武大帝》戏不够,不但不把50多集的戏压缩成20集,相反却在剪接上玩起了花活,一个镜头居然不厌其烦的重复叠加,制造鬼魅气氛,让人看得一阵阵小便来袭。不过不怕,上完厕所回来,也误不了什么剧情,定睛一瞧,刚才那个镜头还没叠加完呢!
最后还得说说这《汉武大帝》的配乐。什么叫古今通吃、中外兼用,这部戏的配乐就是。如果你光听配乐,弄不好会认为是串台在播《牵手》或《中国式离婚》,不信你耗到片尾曲一听便知,其中一句“我们曾经拥有,我的爱就不想停顿,每个梦里都有你的梦,共同期待一个永恒的春天。”可谓天外飞仙,点睛之笔啊!
作为一个电视观众,我是受不起历史剧这份罪了。如果电视台还一意孤行要播的话,就还是播清宫戏吧,我是不想“反清复明”或“反清复汉”啦!2005…2…1
。 想看书来
给翻拍支点损招
近来,歌坛老歌、名曲翻唱成风,许多人从中获益匪浅。而时下的影视剧创作,似乎也深受启发,不约而同打起老片翻拍的主意。手快的先抢几大古典名著,眼尖的则瞄上红色经典系列,立项上马,其乐融融,好不热闹。
其实翻拍不易,而且结果往往是费力不讨好。尤其是古典名著,背后暗藏“十面埋伏”!如果对困难估计不足的话,我劝编导们还是尽早改主意为妙。提到困难,就先拣眼前最明显的两个说说。
与古老的民歌一样,我国的古典四大名著无疑是最具翻拍品质的,流传甚广,群众普及度高,这些都是先天的宣传卖点。当然,一把锋利的宝剑最大弱点就是太过锋利,认知度太高则是翻拍所面临的最大难题。上世纪80年代,百废待兴的社会各个领域流行“放卫星”、“填补空白”,四大古典名著电视剧版的空白就是那时填补的。正所谓先入为主,印象深刻,外加上当时其他娱乐皆无,一部电视剧颠来倒去地看,其印象不但铭刻于心,而且溶化到血液中。所以,翻拍势必面临超越的难题,备受责难和辱骂的央视金庸剧便是前车之鉴。如果您已经套上了二皮脸,做好了挨骂的准备,那这一关就算过了。
除却认知度,古典名著电视剧翻拍与主体观众审美的错位更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不可否认,目前注重剧情的中老年电视观众与关注偶像的青少年观众在审美取向上两极分化。注重剧情的中老年观众对前一版电视剧有阶级感情,关注偶像的青少年观众则“排斥异己、认人唯亲”。摆在编导面前的路就两条,要么拍成“古典名著小人书”,要么拍成“成人偶像剧”。当然,不拦着您做“雅俗共赏,老少咸益”的白日梦,试想今天就连奶粉都分“含奶”或“不含奶”的、老年人喝的或婴儿喝的,电视剧又如何能做到大小通吃?古典名著翻拍如果不能左右逢缘,其结果必定是“十三不靠”。姥姥不疼、舅舅不爱、外甥女不踩的电视剧现在还少嘛?如果您已经筹划着先期“公开选秀”、末了再来个“首映庆典游街示众”,做好了打嘴仗的准备,那这一关也算过了。
下面,真正的困难来了:咋个拍法?能用的招数前人都已经用过了,想超越的话,唯一的办法就是把传统搞臭!
有困难得上,没困难、创造困难也得上。如果某些编导铁了心要将翻拍进行到底的话,那么,在此不妨为列位支回招,既然想翻拍出新意,那索性就真玩把新鲜的:让孙悟空舞双截棍,让诸葛亮用嘻哈唱《出师表》,让贾宝玉调戏一群涩女郎,让武松面对西门庆和潘金莲大谈“不杀”!
别以为这些招数够损,保不奇,已经有聪明人想在前头了,不信大家等着瞧。2004…7…13
画蛇添足成蜈蚣
想要把一盘精致小炒改做成大锅烩菜,唯一的办法就是注水、加料!色、香、味、形出现偏差在所难免,这一点上食客应该比厨师还清楚。将黑白老电影《小兵张嘎》改编成彩色电视连续剧《小兵张嘎》亦是同理,老食客的肠胃不适全在意料之中。